导入数据...
四川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2014年度报告
[教务处]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8日
  查看:567
  来源:

四川理工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2014年度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四川理工学院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前身是创建于1965年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1979年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四校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学校是国家首批100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单位、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经过49年的本科办学历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抓手、以加强保障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立足自贡、根植川南、服务全省,把学校建设成为在高等教育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上有相当知名度的应用型多科性大学。

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72个本科专业。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学生29000余人。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拥有4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四川省“一号工程”建设基地;拥有4个一级学科、4个工程领域及艺术类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立足自贡、面向西部,面向行业、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适应性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艰苦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招生的本科专业有72个,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43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学涵盖16个一级学科、36个本科专业;管理学涵盖9个一级学科、12个本科专业;理学涵盖6个一级学科、10个本科专业。

(三)在校学生情况

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为29372人,其中本科生在校生为2623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比例为89.31%。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学校2014年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按照招生计划录取本科新生6525名,其中四川省5567名,占85.32%,外省958名,占14.68%。西部地区招生5931名,占90.90%。新生中农村学生4465名,占68.43%,城镇学生2060名,占31.57%。新生报到率95.77%。

学校2014年在四川省的普通本科投档线为理科498分,比省控线高出23分;文科517分,比省控线高出17分。在省外的普通本科投档线均高出省控线。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学生多,录取生源丰富,生源质量较高。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46人,其中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师资1401人,外聘教师36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8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04人,占师资的比例为43.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1049人,占师资的比例为74.9%。2014年学校共计送培国内外访问学者、攻读硕(博士)研究生、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等201人,占师资的比例为14.3%。学校严格实行主讲教师责任制度,将严把主讲教师资格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比例在98%以上。

(二)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逐年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力度,保障了教学经费的稳步增长,教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2014年,学校决算收入66368.69万元,决算支出50862.95万元,教学支出10232.01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2540.29万元,生均运行支出968.39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2860.31万元。

(三)教学基本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149.85万平方米,建设有汇东、营盘、黄岭三个校区。学校现有教学科研用房357160平方米,行政用房31235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2.54平方米,宿舍面积192337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4617万元(其中当年新增537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6884元。学校已建成工程实践中心1个,拥有校内实训基地4个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66个,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网络信息点36664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1120Mbps,上网课程86门,电子邮件系统用户3190个,生均计算机0.26台。学校拥有省内先进的图书馆和图书管理系统,图书242.5万册,生均图书67.82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3561229种,共计13900GB。学校拥有400米标准运动场3个,大型体育馆1个,篮、排、羽、乒乓球等运动场76个。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现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2014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酿酒工程专业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二)课程建设

2014年,学校共开设课程1796门,全年开设课程教学班8639个。截止2014年,学校建设有各级精品课程8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重点课程100门,涵盖多数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2014年,新增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

(三)教学改革

2014年,学校获批四川省2014-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7项,立项建设校级教学改革项目54项。学校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对“卓越班”全面实施小班教学和专门管理;持续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继续试点《大学英语》的分层分级教学,全面实施《高级语言程序》、《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的无纸化考试。2014年,评选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52项,其中,一等奖14项。

(四)教材建设

2014年,学校立项资助教材建设项目21项,资助出版教材9部;《运营管理》、《经济法》、《经济应用文写作》等3部教材被评为2014年普通高等教育四川省规划教材。2014年,我校教师主编出版《数学实验》、《仪器分析简明教程》等6部教材和《工程力学实验指导》、《材料化学专业英语》等14部讲义;主要本科课程选用规划教材、优秀教材比例为64.20%,选用近三年出版教材比例为52.60%。

(五)实践教学

2014年,全校开设实验课程621门,其中单独设课的430门,每年开出实验完成20.7万人次实验教学。公共基础实验开出率达到100%,专业实验开出率达到了99%,创新和开放实验的人时数逐年递增,2014年全校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共完成开放创新实验172000人时数。

2014年,学校与自贡市海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的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与四川自贡汇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与自贡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校外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截至2014年,学校共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4个。

2014年,学校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新建、续签91个校外实习基地,使全校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66个、校内实训基地4个,同时与部分基地的合作层次和范围进一步拓展,为保证学生的实习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撑。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建立了校、院党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领导亲自带队检查各项教学工作,各级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了解教学基本情况;每年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教学工作例会,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当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从制度政策、经费、管理等方面保障教学工作,全校形成了通力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的工作格局。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常规与专项检查、听课评课、评教评学、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学督导、成绩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就业分析、专业评估等质量管理制度。2014年,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领导、二级学院分管教学领导、教学督导专家、校外企业专家、学生代表为成员的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并制定章程。

(三)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2014年,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执行情况良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效果明显。

1.开展常规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工作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 “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常规教学检查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的专项教学检查。例如,2014年,学校组织开展了2013-2014学年考试课程试卷和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工作,共随机检查了2827份试卷和218份毕业设计(论文),试卷优良率为89.80%,毕业设计(论文)达标率为100%。

2.开展教学事故处理工作

为加强教学管理与教风建设,优化教学环境,增强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及教学管理责任心和纪律观念,学校建立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制度,保证了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2014年,完成6例教学违规的调查、处理工作及1例教学违规的处理工作。

3.开展教学督导工作

2014年,学校新成立第六届教学督导专家组,各二级学院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充分发挥教学督导专家在督学、督教、督管与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学校实行校教学督导专家对口指导相关二级学院及其教学督导小组。2014年,教学督导专家每周都要深入课堂、实验室、教研室,了解教学一线情况,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开展教学评估工作

学校建立了校内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教研室工作考评、教学管理工作考评等制度,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2014年,学校开展了优秀教研室评选工作,共评选出优秀教研室13个。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向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提出认证申请,并积极开展自评工作,11月初,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对该专业进行了现场考查,获得好评。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学校采取随机抽样形式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比较满意,学生对学校育人环境满意,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表现满意,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也比较满意。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2014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为7088人,其中,毕业学生人数为7020人,应届生毕业率为99.04%;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为6999人,应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8.74%。此外,获得双学位的学生有270人。

(三)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等情况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专门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2014年,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151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级60项。

2014年,共有208个参赛队分别参加了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24项学科竞赛,获包括国家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114项。仅2012年立项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公开发表论文23篇,其中5篇被EI收录;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参加各类竞赛获奖7项。2014年,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获得省级奖励15项;

(四)毕业生就业和升学率情况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情况

1. 毕业生就业和升学率情况

截止到2014年8月31日,我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7086人,就业人数(含升学)6731人,就业率为95.27%。其中159人升学,就业比重为2.36%。

从就业性质看,我校毕业生主要在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从就业地点来看,由于所招学生大部分是川籍学生,因而在就业地点选择上,大部分学生选择川内就业。从就业率高低来看专业,排名前十的专业都是理工类,文科类专业因其择业的局限性和惯性,大部分文科类专业学生都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公招尤其是教师公招等。

2. 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情况

2014年11月,四川理工学院委托成都莱弗朗研究院作为第三方评估单位,对学校2014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质量追踪调查。根据成都莱弗朗研究院撰写的《四川理工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四川理工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整体评价较好,超过五分之四的用人单位愿意继续招聘四川理工学院毕业生。其中,用人单位对四川理工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评价得分均值超过8.86分(满分为10.00分,下同);身体素质、安全意识、专业素质以8.70分及以上的得分成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素质评价”最高的三项;表达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均以高于9.20分的得分成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能力评价”最高的两项;工作认真度以高于9.00分的得分成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态度评价”最高的一项;工作效率胜任度、工作效益胜任度、工作任务胜任度均以8.75分的得分成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业绩评价”最高的三项;80.0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职业规划意识评价为比较清楚。就用人单位对学校评价来看,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得分集中在8.00-10.00这一分数段。

七、特色发展

(一)开展系列专题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学术水平

2014年,学校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思想,提升学术水平,举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12期,邀请了一批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到校举行专题讲座,营造学术氛围,提升发展活力,提高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辑》,使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与“用”的更好融合。同时,学校开设了“博士论坛”、“科学与人文”、“研究生会学术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举办120场学术报告、5场省级学术研讨会和首届酿酒科技文化节活动,学校学术氛围进一步增强。

(二)全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开创我校“卓越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学校2009年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来,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始终坚持“成果导向” 、“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全面推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2014年11月初,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进校对该专业进行了现场考察。通过专家组现场考察、分析委员会审议、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审议等程序,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顺利通过认证,有效期为3年。

同时,学校以专业认证的标准和理念,进一步修订并完善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方案,开创了我校“卓越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截至2014年,学校共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2个,占全校工科专业的35%,共有1068名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经过3年多的实践,试点专业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先后有50多人次获得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其中3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学校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顺利通过认证为契机,继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质量跟踪与反馈机制,切实提高我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实施“青年教师提升工程计划”, 搭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

1.学校积极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与助课制度,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要把导师制落到实处,并出台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机制,打造强有力的教学团队。2014年,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大学物理教学团队等5个教学团队被批准为校级教学团队。

2.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试讲制度和教学竞赛制度,让每一名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锻炼。2014年,学校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共有200多名教师参加二级学院的预赛选拔,参与课堂教学观摩的青年教师人数达到600余人次。在各学院预赛推荐基础上,学校组织专家通过随机听课、评课方式,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

3.学校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2014年,共有88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校本培训。

4.学校有序推进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2014年,学校先后选派19青年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为期3-12个月的实践锻炼,我校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强化化工仿真实验中心和工程实训创新基地建设,建构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加大人、财、物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化工仿真实验中心和工程实训创新基地建设。2014年,我校化工仿真实验中心成功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中心建设基于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已初步建成了涉及模拟化工生产过程的化工、环境、安全、自动化控制的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仿真平台建设拓展了实践领域、丰富了教学内容,提供了绿色、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项目。

2014年,“工程实训创新基地建设”项目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中央资金500万,省级配套资金124万,学校配套资金为326万,项目建设费共计950万。该项目建设推动了我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工程教育的深化,形成了由工程基础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创新实训平台组成的开放式工程实训创新基地,为培养具有较高工程技术素养、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搭建了平台,基地每年可以为6000余名学生提供实训条件。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工作思路

(一)主要问题

学校在创建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多科性大学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还需进一步巩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还亟需深入,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思路

在当今科技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变革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有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强化定数、找准参数、把握变数。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学生中心、教学主体、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建设,全面实施课程实施大纲,强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推进课程、专业评估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全面实施课程实施大纲

积极搭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素质教育实践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复合型课程等七大课程平台。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制度的建设,明确哪些知识是本专业学生最有效的知识,并把它们有机、科学地组织起来。通过调整、合并、重组、综合等手段,更新课程设置,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各专业的核心课程,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与交叉,加强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一致性与连贯性,突出每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满足专业教育基本的和刚性的要求,实现各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从2015年起,学校采取“先行试点”方式,逐步推进本科课程实施大纲编制工作,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通过课程实施大纲的实施,全面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程实施大纲会提供课程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实施、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堂规范、课程要求、课程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推进课程、专业等评估工作,建构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开展课程评价试点工作

学校将启动课程随机性评价工作,评价办法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方法,从课程实施大纲、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教学过程规范性、课件、试卷、课程分析、学生成绩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在评估过程中逐步完善评价标准。根据每个二级学院课程评估的结果,并结合各二级学院年度教学工作考核情况,奖励优秀二级学院,实现“优质优酬”,并保障奖励经费逐年提高。

(2)启动校内专业评估试点工作

学校2015年先行对部分即将开展专业认证的专业进行校内评估。经过3-4年的时间,完成学校所有专业的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保障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校内专业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大对优势专业的投入,打造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群。

(3)逐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机制

从2015年起,学校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根据评价结果,找准学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支持参加专业认证的专业进行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3.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一,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每年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校本培训,遴选10名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研究机构访问、研修,并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二,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行动计划,力争造就10-15名在本学科领域全国知名、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第三,实施企事业单位高端人才“引进工程”, 每年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高校教师素质的高职称、高学历的高级人才;第四,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毕业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任务。

4.建立课程中心,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利用,建立学校课程中心,有效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公共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程中心作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是教师创造性教学辅助平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辅助平台,同时也是教学服务信息平台、教学成果展示平台和教学管理应用平台。

加大课程中心建设力度,积极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推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深入推进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构建我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融合的立体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四川理工学院

                                  2015年11月30日



【编辑:admin】


(微信扫描分享)